新闻中心
新书 | 《江海明珠》:探究海珠文化沧海桑田的独特生命力
来源:广州出版社 作者:广州出版社发布时间:2023-11-13
近日,由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策划、著名岭南文化研究专家梁凤莲博士撰写的海珠文化研究专著《江海明珠》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对于广州城市文化而言,海珠是不可或缺的板块。海珠曾经用素馨的故事讲述这座城市热爱生活的情怀;海珠曾经用十香园的故事讲述孕育艺术创新的艰辛;海珠曾经用黄埔古港和广交会的故事讲述千年商都永不关闭南大门的胆识;海珠正在用琶洲的故事讲述古老土地蝶变数字经济总部的豪情。
海上明珠,诚如其名,城市的文脉血脉中镌刻着海纳百川、珠联璧合的基因,这是对海珠的诠释,也是海珠的底蕴所在,取其寓意,《江海明珠》书名由此而来。
“海珠文化是广州城市文化的底色和基调,海珠文化作为广州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扩大了‘千年羊城、南国明珠’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丰富了广州文化的历史形态。”在9月20日新书发布会上,梁凤莲从海珠文化的独特、变化、发展等角度,去读懂广州文化的多样性、成长性、独特性。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回溯海珠文化的起点,描绘淳朴、优美、丰饶的田园山水之美,百多年前的海珠区,是“三十二村花似雪,酒旗遥引过河南”, 是“地连海市鱼虾美,居绕潮田稻黍丰”。到了今天,海珠区从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水乡,经历了工业化重镇,一跃成为数字经济的领航者。对于海珠文化,除了坚定历史地位的自信之外,还要坚定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图书用大文化视野建立了一个解读海珠的坐标系,大到自然山河、政治经济、商业贸易、风俗习气,小到家族家庭、桥梁建筑、一字一画,所有的元素均围绕海珠为核心,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其次是始终把握文化与人的关系,所谓地方文化,就是土地与人的关系,通俗地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图书深入剖析土地包括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空间孕育的种种事物对于文化的影响。
通过这部书,读者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海珠区作为广州老城区之一,海珠文化是广州传统文化的底色之一。
二是理解海珠文化与广州文化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是被决定与决定、被影响与影响之间的关系。
三是理清脉络,海珠文化历史悠久、形态丰富,这种理清不仅是纵向历史脉络的理清,也是横向文化之间关系的理清,从而明确哪些文化形态是源远流长而且持续发挥决定性作用,统领海珠文化的主线又是什么。
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在新书发布会现场说道:“海珠区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江海明珠》的出版为广州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海珠是一片浪漫的土地,未来要加大文化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广州、了解海珠。”
刘斯奋致辞
作为一本研究区域地方文化的著作,该书只用了15个关键词100多字,就把海珠文化的个性特征呈现在世人眼前。对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流变进行具体分析与全景式诠释,使人对“文化海珠”有比较全面的深刻认知。作者以清新的文风文采、独特的格局视野、扎实的研究功底,把海珠故事讲实、讲细、讲通、讲透、讲活、讲新,看了有所获、有所得,无疑是读懂海珠、讲好海珠故事的一种模式创新。
专家谈《江海明珠》
专家谈《江海明珠》
梁凤莲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专技二级)
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海珠让我们懂得,唯有发展,唯有拥有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城市的昨天才会被理解和尊重。我们从历史深处走来,没有历史的城市是面目不清的,但是,一座没有发展、没有明天的城市,也丧失了向世界讲述昨天的资格。海珠拥有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璀璨文化,“江海明珠”四个字是对海珠文化最传神的概括。
董上德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变”是海珠的主旋律,也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在广州各区的发展史上,各有各的“变”,但海珠的“变”是最有张力的。了解最有张力的“变”,是读懂海珠的一把钥匙,它意味着一种信念:顺势而为,一定会变好。
李仁武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部教授
该书的出版,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海珠、读懂海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学术指引和十分完备的文化图景,也为我们深化对以海珠文化流变为代表的广州文化历史发展的深刻把握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认识维度和顺理成章的文脉解读。
《江海明珠》内容简介
《江海明珠》以广州市海珠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形态为研究对象,从海珠在广州大文化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城市文化传播品牌和文化发展新方向三个维度,用15个关键词串联起海珠生生不息的千年文脉,明确海珠文化在广州的地位,为读者呈现全局视野、历史纵深和时空变迁下的文化海珠。
《江海明珠》内容简介
全书建立了一个以海珠为中心的大文化坐标体系,置身岭南文化的大历史观念中,全景再现大广州概念下的海珠沧海桑田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